
EPR测定材料缺陷空位(氧空位、氮空位、硫空位等)
2024年12月25日 · 这一结果证实了在 NaBH4 还原赤铁矿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氧空位,而且 EPR 信号越强,赤铁矿样品中的 OV 浓度越高。 并进一步通过正电子湮没技术(PAL)、X射线吸收精细光谱(XAS)表征对氧空位结构进行了佐证。 详见源文献:Environ. Sci. Technol. 2023, 57, 33, 12453–12464. 2. 固态 EPR 证明 OV 的存在。 与 ZHS 相比,SZHS-7 在 g= 2.003 处出现了明显更高的 EPR 信号峰,这可能是由于 SZHS-7 中掺杂了 S2- 导致 OV 的存在。 此外,还出现了 …
氧空位(Ov)缺陷的常用表征方法 - 知乎 - 知乎专栏
2025年3月18日 · 电子顺磁共振(EPR)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含有未成对电子顺磁性物质的检测方法,其检测对象涵盖自由基、过渡金属离子、多重态分子及晶体缺陷等。 EPR技术能够鉴别催化剂中具有单电子物质的价态、临近原子的性质、表面部位对称性以及单位催化剂内未配对自旋电子的总数目等信息。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气、固、液三种形态的物质检测,并已涉足物理、化学、生命科学、环境科学、医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。 EPR因其能提供关于材料缺陷位的直接信息且灵敏 …
测试表征系列 | 氧空位及材料缺陷的常用表征方法与应用实例解析
电子顺磁共振(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,EPR)是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顺磁性物质的检测方法,检测对象包括自由基、过渡金属离子、多重态分子及晶体缺陷等。
读懂材料中缺陷/氧空位的常用表征方法(一) - 知乎
氧空位(OVs)在1960年首次被提出,并用于研究与固体表面接触的气体。 直到2000年,研究人员通过 扫描隧道显微镜 发现,表面氧空位可以作为反应位点,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。 后来,Schaub等人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金红石型TiO2上存在氧空位。 最近,Dong的研究中发现,氧空位在表面协同异质催化反应中(CuO/VOx /Ti0.5Sn0.5O2)发挥了重要作用,如在NO反应和CO反应中。 因此,氧空位被理论计算和实验特征所证实,它可能是表面材料上最 …
选对表征方法,助力“氧空位”成为氧化物领域的“好控卫” - 知乎
氧空位(Oxygen Vacancy, OVs)的概念最早于1960年提出,用于研究和固体表面接触的气体。 对于金属氧化物,如果在特定外界环境下(比如高温),会造成晶格中的氧脱离,导致氧缺失,形成氧空位,缺陷方程可以表示为O=1/2O2+Vo。 对于金属氧化物,其氧空位是缺陷的一种。 由于在氧化物中相对于氧,其他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氧,所以当失去氧时,相当于取走一个氧原子加上两个带正电的电子-空穴,如果这两个电子-空穴被束缚在氧空位上,说明氧空位一般带正电。 …
氧空位或缺陷空位的常见表征方法 - 哔哩哔哩
2024年11月8日 · 电子顺磁共振(epr)光谱学是一项直接且先进的技术,专门用于检测和表征纳米材料中的氧空位。 该技术能够提供材料表面及内部未配对电子的独特“指纹”信息,成为识别单电子捕获现象的一种高度灵敏方法。
以稀土CeO2这一广泛应用于能源、 环境等领域的催化材料为例, 简单归纳了一些氧空位检测的常用表征方法, 包括拉曼(Raman)、电子顺磁共振(EPR)、 正电子湮没能谱(PALS)、 固体核磁(ss-NMR)、X 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和扫描隧道显微镜(STM) 等, 同时对各种表征方法的结果分析进行了举例说明。 在此基础上,对氧空位表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。...
一文读懂电子顺磁共振(EPR)测试原理及应用 - CSDN博客
2024年11月19日 · 电子顺磁共振(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, EPR),也称为电子自旋共振(Electron Spin Resonance, ESR),是一种用于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的光谱技术。 EPR通常用于自由基、过渡金属离子、稀土离子等体系的研究,因为这些物质内部存在未成对电子,自带磁矩。 EPR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未成对电子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。 当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暴露在强磁场下时,这些电子的自旋会发生取向分裂,形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能级。 这种分 …
一文读懂材料中缺陷/氧空位的常用表征方法(一) - 哔哩哔哩
2022年7月6日 · 一、电子顺磁共振(epr)光谱. 电子顺磁光谱是一种直接的和先进的技术,用于检测氧空位。它提供的材料表面的未配对电子的指纹信息就是材料氧空位的信号。epr光谱学是基于顺磁样品(有一个未配对的电子)。在一个合适的磁场下,这些样品可以吸收电磁辐射。
材料中氧空位的常用表征方法(一)一e测试 - eceshi.com
2022年7月7日 · 氧空位(OVs)在1960年首次被提出,并用于研究与固体表面接触的气体。 直到2000年,研究人员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发现,表面氧空位可以作为反应位点,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。 后来,Schaub等人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金红石型TiO2上存在氧空位。 最近,Dong的研究中发现,氧空位在表面协同异质催化反应中(CuO/VOx /Ti0.5Sn0.5O2)发挥了重要作用,如在NO反应和CO反应中。 因此,氧空位被理论计算和实验特征所证实,它可能是表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