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亚迪正式发布云辇-Z技术,为何比德系主动悬挂出色? - 知乎
2024年4月26日 · 云辇-Z能做到快是因为通过悬浮电机直接参与与减震筒的悬挂工作,车辆直接对路况进行预判,然后直接驱动电机对悬挂进行调整,比如在通过坑洼路时车辆瞬间提升车身高度和姿态,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目的,由于行程比传统悬挂短很多,所以电机与减震筒几乎可以做到实时减震。 比亚迪官方的数据是10毫秒50次调整,这对于快速通过多坑洼路段完全能做到几乎没有抖动的形式品质,更关键是它还能量产! 不得不说这回比亚迪确实牛,我很期待之后的上车 …
技术研究 | 云辇-Z悬挂结构原理浅析 - 懂车帝
2024年5月13日 · 此次北京车展比亚迪发布会上,由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公开发布了他们的“云辇-Z”系统,视频中搭载了比亚迪云辇-Z系统的车辆,在颠簸路面上行驶,车身几乎岿然不动、如履平地。 当车辆在路上行驶时,轮胎与地面接触,而悬架就是连接轮胎与车身的关键,要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,放在数学模型中,悬挂需要解决X、Y、Z轴的应力。 传统的悬挂都有减震器和弹簧,无论是空气弹簧、电磁悬挂还是螺旋弹簧,都是在Z轴进行缓冲,减少路面振动的传递。 而 …
比亚迪「云辇z」上的「直线电机」是个什么技术? - 知乎
比亚迪云辇-z技术采用了直线电机(悬浮电机)取代了传统的液压减振器结构,实现了垂向调节速度和精度的显著提升。 这种技术的调节响应时间最快可达10毫秒,是传统悬架的10倍。
全网最早!从专利信息入手,深度解析比亚迪云辇-Z技术_懂车帝
2024年5月1日 · 根据公告号为CN117674493A的专利显示,比亚迪在云辇-Z里用来提供支撑的直线电机居然还是永磁电机,当然也提供了大量的电磁组件来实现磁通量的快速调节。 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好理解,但换个说法就清晰很多了,两块可以随时调整磁力大小的磁铁,互斥的“劲道”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节。 能调到多离谱呢? 公告号CN117656738A的专利明明白白地写着,能调整车高,能控制车辆起跳! 仰望U7看来真的会飞。 云辇-Z会不耐用吗?
云辇-Z技术揭秘:仰望U7引领行业革命 - 知乎 - 知乎专栏
4月25日,在北京车展上,比亚迪惊艳亮相,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云辇-Z技术,这一革命性技术将首次搭载于仰望U7,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驾乘体验。 大家都知道比亚迪的云辇-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、云辇-A智能空气车…
革命性悬架技术——云辇-Z - 哔哩哔哩
革命性悬架技术云辇-Z,带来超越磁悬浮的超稳超安全体验。 仰望是以高端技术构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,以众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打造高端产品,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。 革命性悬架技术云辇-Z,带来超越磁悬浮的超稳超安全体验。, 视频播放量 443416、弹幕量 653、点赞数 15943、投硬币枚数 1991、收藏人数 1830、转发人数 8398, 视频作者 仰望汽车, 作者简介 仰望是以高端技术构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,以众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打造高端产品,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体 …
领先保时捷两代半,比亚迪发布新悬架技术云辇-Z,首搭仰望U7
2024年4月25日 · 云辇-z的彻底电动化,意味着比亚迪在车身控制领域的x、y、z轴上都实现了电动化控制,毫秒级响应。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一家。
车有云辇-Z,路皆是坦途!比亚迪云辇-Z技术到底是啥?_腾讯新闻
2024年4月26日 · 云辇系列技术是新能源专属的智能车身运动控制系统,云辇-Z的出现带来的是Z向上的革命性突破,实现了悬架技术从“油”到“电”的转变。 具体来说,云辇-Z通过4个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替代掉以往的液压减震器,让垂向控制全面电动化,同时该向上调节速度与精度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,用户感知层面上是车身急弯稳健,抗侧倾强,不管路面有多颠簸起伏,车身稳如泰山,乘坐舒适度酷似磁悬浮列车。 之所以稳如坐磁悬浮列车,离不开电磁超快的速度调节, …
能毫秒级控制,还能发电?比亚迪云辇-Z技术专业解读!
2024年4月25日 · 从搭载云辇-p的硬派越野仰望u8、到搭载云辇-x的超级跑车仰望u9,再到现在搭载云辇-z的旗舰轿车仰望u7,现在的比亚迪已经进入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无人区。
BYD challenges global giants with new body control tech
2023年4月11日 · On Monday, BYD unveiled DiSus (“Yunnian” in Chinese), an electric-powered body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that it claim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hinese solution for vertical vehicle dynamics. Overseas automakers have already mastered a similar technology for their internal combustion vehicl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