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所谓“中庸”非儒家之“中庸”,实乃一种“折衷主义”罢了。 上面还有人言“中庸”是一种完美主义,倒有点接近但实则似是而非。 “中庸”是一种德行,也是儒家所设定的一个人所能达到一种最高人生境界,而不是什么主义,亦不是行事方法和效应。
《中庸》20章云:“诚者,天之道也”;“诚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”。 所以这个“诚”,不能解读为人之真诚、诚实,“诚”是本体(天下之大本也),也是功夫(率性之谓道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)
中庸是以中为用,用现代话语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就是权衡、平衡,就是追求一个均衡的满意解。 中庸不是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,而是有原则底线的,这个原则传统上叫做仁,现代话语就是集体利益、整体利益、公平正义。
56、中庸功用本明诚,心正身修久着刑。——刘子寰《贺郑枢齐 其三》 57、别有中庸书一卷,劝君西谒范高平。——陆文圭《别管韶夫》 58、中庸末章八引诗,三诗首言士所为。——方回《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处道集贤翰林三学士》
中庸 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的《四书》之一。 原是《小戴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,作者是谁尚无定论,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(前483-前402)之手。
此所谓“中庸”非儒家之“中庸”,实乃一种“折衷主义”罢了。上面还有人言“中庸”是一种完美主义,倒有点接近但实则似是而非。“中庸”是一种德行,也是儒家所设定的一个人所能达到一种最高人生境界,而不是什么主义,亦不是行事方法和效应。
但中庸的“庸”究竟该如何解释,其实古人也没有统一的意见。 东汉的郑玄将“庸”理解为“用”,北宋的程子说“不易之谓庸”,南宋的朱熹则认为“庸,平常也”(当然,这只是个简单的说法。
康有为:《孟子微·中庸注·礼运注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7年。 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史》,上海:中華書局 1947年。 (解放前的版本好,解放后再版的你懂的)
2021年10月12日 · 《中庸》中说:“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 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 ”—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生活,也要谨慎小心;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生活,也要警惕注意;隐秘的事情,没有不被人发现的;细微的事情,没有不被显露 ...
《中庸》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,子思也是孔子晚年高徒,传为《大学》作者曾子的弟子,后孟子学于子思门下,后世称“思孟”学派,感觉应该是儒学门派里最正统、影响最大的了。 我们国人应该没人没听过“中庸”之道的说法。